近年来,国外媒体报道指出,包括美国、日本、土耳其在内的多个国家,健康与营养学专家们正在积极推广一种新的饮食理念:“欲求长寿,细嚼慢咽。”
尽管这一理念并非针对个人短期的饮食习惯,而是针对普遍存在的“快餐文化”现象提出的,但其正确性不容置疑。特别是对于中老年人这一特殊群体,细嚼慢咽的饮食方式尤为重要,有助于他们更好地吸收食物中的营养。
从生理健康的角度来看,细嚼慢咽能够促进食物中营养成分的充分吸收,同时也有助于避免过度饮食。从心理健康的角度出发,慢食要求我们放慢节奏,保持平和的心态,细腻地品味食物,从而达到内心的宁静。快节奏的生活确实带来了一些问题,如肥胖、高血脂、高血糖以及情绪波动等。[善世堂]
实际上,慢食主义并非舶来品。早在2500年前,孔子就提出了“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理念。从《论语》中可以看出,如果不是用新鲜时令的食材制作的食物,孔子是不会食用的。
北宋的岳飞对此也有深刻的理解。他提到,要给马喂上最好的精饲料,稍有不足,马便不食。对水的选择也很讲究,不清洁的泉水他不会饮用。可见,健康的饮食习惯对我们的身心健康都有积极的影响。
对于中老年人来说,由于消化系统的功能逐渐衰退,且容易出现情绪问题,因此更应提倡他们放慢用餐速度,以便更好地吸收食物中的营养,并保持良好的情绪。
有些家庭在用餐时气氛活跃,经常欢声笑语,这虽然体现了家庭的幸福和谐,但也存在一些不妥之处。因为人体器官之间的距离很近,边吃饭边说笑容易导致食物误入气管,造成呛咳。
尤其是中老年人,更不适合这种吃饭方式。
可能有人要问,人的气管和食道既然很近,那么为什么平时食物通过气管上端时不会进入气管呢?这主要是因为在这里有一片好像叶子似的软骨,医学上叫会厌软骨,它像阀门一样精密,在吞咽食物时,可将气管入口处盖得严严实实,滴水不漏,使食物顺畅地进入食管,而不进入气管。
但是人到了老年的时候,由于全身器官都发生衰老和退变,其功能也在衰退,使咽喉部的活动出现不协调,不灵活。进食时若不能神情专注,喉部的会厌软骨就会因精神分散而失灵,尤其在说话谈笑时,气管口是开着的,食物随时可滑入气管而立即出现呛咳、憋气。
同时中老年人的器官功能衰退,没有大的力气将食物咳出,便容易出现呼吸困难,面色青紫,导致急性脑缺氧,引发窒息而猝死。
因此,中老年人吃饭时,要尽量专注一些少说话。
父母是生养我们的人,是我们最亲近的人,当他们变得衰弱之时,正是我们回报这份养育之恩之时。
所以,父母的健康平安就是我们最大的幸福,不要为了一时之急而催促父母吃饭的速度,要知道,这种慢食少说的吃饭方法,可是父母益寿延年的基本,怎一个“慢”字了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