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于思考,智者长寿——现代解读
在现代社会,许多高级知识分子,尤其是书法家、画家、学者和中医专家,都能活到百岁高龄。
上海的著名画家刘海粟,自幼便对绘画情有独钟,17岁时在上海创立了我国第一所美术学院[善世堂]。他一生九次登临黄山写生,不仅陶冶了情操,也锻炼了身体,因此得以长寿。
广州的画家冯钢百,享年百岁,一生热爱油画,与画笔结下了不解之缘。绘画不仅塑造了他的性格,也寄托了他的全部精神。冯老曾说:“作画让我忘记了时间,忘记了困苦,从而获得了一切,包括我的生命[369bang.com]。”他投身艺术数十年,经历了无数的风云变幻和艰难曲折。正是由于他对事业的专注,才能将一切荣辱置之度外,始终保持内心的宁静和恬适。正是这些油画,给了他安慰和鼓励,成为了他的精神支柱,帮助他度过了重重难关,使他精力充沛、信心满满地生活着。
参加过1911年“辛亥革命”的老人,中央文史馆馆员、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副会长孙墨佛老先生,在1985年104岁时参加了北京的迎春画会,挥毫泼墨,创作了《新春乐》。谈及书法与健康长寿的关系时,他说:“写字可以养心、养性、养气、养神、养生,写起字来精神集中,万念俱消,刮风下雨都听不见,这不就是练功嘛!”
百岁知识分子中还有百岁诗人、百岁棋王,因为写诗、吟诗、下棋既要用脑,也是娱乐身心、训练智力、培养性格、陶冶情怀的好养生方法。
中国著名作家高士其的母亲何咏阁,是一位百岁诗人。她出身于书香门第,自幼便喜爱写诗和对对联。在诗歌的熏陶下,何咏阁老人性格开朗豁达。百岁时,有人问她长寿的秘诀,她提笔写下了“雪侮霜欺香益烈”七个大字,这七个字高度概括了她漫长的人生道路和顽强的生命力。
北京朝阳区生活着一位工程师兼诗人的百岁老人黎含章,早年留学德国获得博士学位,回国后担任食品发酵工业研究所所长,是中国酿酒业的元勋。闲暇时,他经常创作诗词,百岁时出版了《酒文化小品集》(上、下册)。由于勤于用脑加上诗歌的熏陶,百岁高龄时他的各项健康指标仍然正常,还能出差外地,被中国老年学学会评为2008年“中国锻佳风采寿星”。
百岁棋王、曾任全同象棋协会副主席的谢侠逊,从下棋中获得无限乐趣,嬴得了高寿。他从6岁开始即从父学弈,1918年荣获上海中国象棋大赛冠军,后被誉为“全国棋坛总司令”。1934年应新加坡、印度尼西亚华侨邀请,访问南洋,力挫英国国际象祺冠军。他驰聘棋坛90余年,编著棋书29本,数百万字。
百岁精英学者、生物学家郑集老人(四川南溪人)是南京大学教授,一生勤奋治学,提出了“衰老代谢失调学说”,是我国抗衰老理论研究的奠基人。他满百岁后还在各种报刊发表文章,指导人们如何科学养生。108岁仍每天坚持读报2小时,每天工作1~2小时修订自己出版的专著。
上海百岁儿科专家苏祖斐百岁以后撰写《100岁写的回忆录》,从戊戌变法(1898年)到1995年近百年的往事清晰再现,说明作者大脑不衰,精力充沛,是常用脑的结果。
台湾百岁学者陈榷退休后仍潜心学术研究、科普创作,笔耕不辍,先后出版了《四部精粹》、《科学的卫生经济》等作品,110岁还写了《人生一百二十岁》一书,常用脑使他青春常在。
年逾百岁的张学良将军的长寿秘诀除了能睡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勤攻群书”。他熟读《四书》,精研《易经》、《明史》、《三国志》、《鲁迅全集》,并做到不耻下问,学而不厌。他曾写诗道:“十年无多病,故人亦未疏。余生降火后,唯一愿读书。”真是常用脑,人不老。
高明的中医师,既要精通《黄帝内经》等经典著作,临床上更要根据千差万别的病情作周密分析;立法处方尤须深思熟虑,所以是勤用脑的智者,因而古代名中医多长当今名中医百岁寿星更多,东南西北中都有百岁中医的代表,其中四川百岁中医最多。四川民间百岁草药医生也是居全国之冠。据1982年统计,四川有百岁中医药人员24人,全川共有中医药人员41600人,每10万人中就有百岁中医药人员58人,堪与世界长寿王国阿塞拜疆每10万人中百岁老人48人争冠。而其他职业每10万人中,还不到1个百岁寿星。证明常用脑确能使人长寿。
不只是知识分子,只要一生好学,活到老学到老,都能保持大脑的活力,促人健康长寿。山东烟台一位搬运工杨明运,2000年103岁时被全国老龄委评为“世纪健康老人”。他一生酷爱学习,做童工时学会强身,苦难时学会快乐,乱世时学会做人,退休时学会养生。由于一贯好学,他脑力很好,108岁时仍身板硬朗,《三国》、《水浒>、《岳飞传》能从头讲到尾。[微信:yyds24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