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应当注重心理健康的维护。健康不仅指身体无病,还应包括精神层面的良好状态。例如,一位老人即使体检结果正常,但如果精神状态不佳,反应迟钝,也不能算是完全健康。只有身心俱佳,才能称之为真正的健康。尽管身体和心理健康都很重要,但精神健康尤为关键。
心理保健如今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善世堂]。随着科学的发展,它在理论和预防技术上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www.369bang.com]。
自古以来,人们对健康的理解就未曾改变。在中国,几千年前就有了相关的概念,当时称之为“养生”。养生学最早可追溯至商周时期,并在此后不断发展。广义上讲,养生是指养护生命,以期达到长寿的目的。
古代养生学将身体称为“形”,包括脏腑、皮肉、筋骨、脉络和遍布其中的精血。而将人的精神称为“神”,指的是人的精神思维活动。《黄帝内经》是中国最早的医学著作,书中提到:“形神兼养,首重养神”,并强调“得神者昌,失神者亡也”。这表明人的精神被视为生命活动的主宰,是生命存续的根本。这种观点不仅不过时,也是我们推崇的。
心理健康是保健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需要关注心理素质的培养。中年时期,人们正处于事业的巅峰,生活充实,兴趣广泛,是人生的黄金时期。然而,中年人也面临着工作压力、家庭责任和社会义务的增加,以及女性特有的更年期问题,这些都需要良好的心理素质来应对外界的复杂挑战。
进入老年后,虽然生活节奏可能放缓,但为了延缓衰老,保持更长的寿命,除了合理的饮食和适量的运动外,良好的心理素质同样不可或缺。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是长寿的关键,不良的心理状态可能导致早衰,这一点已被众多事实所证实。
老年人心理特征变化是什么呢?这就是智力变化、性格变化、情绪变化、意志变化、行为变化以及退休等带来的孤独感、忧郁症与面对衰老、死亡的心理等。
老年人智力变化的特点是反应慢、接受信息慢,60-70岁上下的老年人的智力则没有明显下降的现象。性格变化上会因环境改变而改变,如不能很好适应环境的变化,就会导致焦虑、喋喋不休,情绪波动剧烈以至得过且过等性格的产生。
老年人的意志变化虽不明显,但随着身体机能的衰退,常出现力不从心之感。由于老年人躯体的各系统都出现老化,视、听、嗅、触等感官灵敏度下降,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抑制功能减退,神经细胞的恢复延长、激素分泌不足,消化道屏障作用减退,骨质疏松,心脏负荷能力下降,肺通气量及肺活量减少等,这些也都会导致心理机能的改变。
此外,家庭对老年人的态度,往往也是直接影响老年人生理卫生的重要因素,特别是晚辈对老年人的不尊重、嫌弃、不耐烦、不和睦,容易使老年人产生自卑、自惭、自负的心理,从而导致心身的疾病。
亲朋的相继逝世,往往也会带给一些老年人的自悲、自怜心理,有的还产生大有末日来临之叹。除上述因素外,还有诸如婚姻、子女、经济、健康以及个人某些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等,也都会影响心理健康。
应该正视现实,使自己的期望价值低于或相等于现实价值,不致因愿望同现实不符而发生心理冲突。常使自己处于“知足常乐”的心境之中,不致使自己因某些愿望无法实现而烦恼苦闷。
积极克服不良的个性,诸如偏激、固执、暴躁、忧郁、多疑、焦虑、过敏、孤僻、不合群、犹豫不决等等。这些不良个性会直接影响人们情绪与心境,引起恶性刺激。虽然克服起来不大容易,但要时刻意识到并注意克制,经常提醒自己努力改变它。
保持乐观稳定情绪。遇事要站得高、看得远、想得开,不焦躁,不烦恼,学会自我调节情绪。认识到人生的意义是奉献,而不是获取[369bang.com]。摆正个人在集体中的位置,从集体事业的发展中感到无限乐趣,以积极态度克服各种困难,即使疾病缠身,也应与疾病作顽强的斗争,而不被疾病所压倒。
培养新的兴趣,充裕丰富自己的生活,诸如集邮、钓鱼、书法、绘画、种花、养鱼、养鸟、看戏、听音乐、做操、练拳、下棋、看书报,等等,都是调节自己情绪,自找乐趣的有益身心的娱乐活动。这是促进身心健康、使其延年益寿的好办法,可以选择适宜自己的形式,使生活内容过得充实、丰富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