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是生物、社会、心理因素共同作用下维持的一种平衡状态,这种状态通过“精神状态”这一媒介对健康产生影响。对老年人进行有计划、有组织的健康教育,使他们采纳各种有益的健康习惯和行为,以预防并减少老年疾病的发生,是一种非常必要的措施。
(1) 社会因素:老年人的健康不仅与他们的生理变化过程有关,还与他们的生活方式、地位变化、传统习惯、宗教信仰、角色转换等因素紧密相连。社会地位的下降、退休后精神生活的空虚、无人陪伴的孤独、失去社会尊重等,都可能导致老年人产生强烈的孤独感和压抑感,进而引发许多老年人的抑郁和厌世情绪。身心医学的研究表明,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对于增进老年人的健康至关重要。中国的社会制度和传统伦理道德使得中国的老年人不会像西方社会的老年人那样感到被社会遗忘的凄凉。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传统大家庭向小家庭的快速转变,独生子女进入生育高峰期后将面临照顾多个老年人的沉重负担,中国老年人的社会地位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除了老年人自身的自我调整外,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来解决这一问题。
(2)社会经济水平:经济收入高低对老年人的精神状态、生活水平有直接影响。正确认识经济因素对老年人的影响,正确指导消费,克服角色冲突,适当增加国家投入等,是解决老年人后顾之忧的重要措施。
(3)家庭环境和氛围:居住条件直接影响老年人健康,如住房的采光、通风、装修材料、隔音条件等。家庭成员和睦,尊敬老年人的良性刺激有利于调动机体积极因素,对老年人健康有益。老年人健康与是否丧偶密切相关。丧偶后生活环境巨变,使缺乏心理调节的老人性格怪僻,加剧压抑与孤独感,可导致严重疾病甚至死亡,应予以关心和积极的疏导。[善世堂]
老年教育应包括老年教育和健康教育2个方面。老年人从“生产型”社会角色转变为“休息型”为主的社会角色时,会产生一种“灰意识”,对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极为不利。通过接受老年教育的过程,学习医学保健知识和文化知识,可全面提高老年人的体力素质、文化素质和医护技能,既促使老年人参加社会活动,获得心理、精神的愉悦,又使老化的知识得到更新,智力得到强化。通过健康教育,普及保健防病和心理健康知识,可以使老年人养成比较成熟和健全的人格,对周围的一切,包括衰老和死亡,进行适当调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