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个人被告知生命即将走到尽头时,他们可能会思考许多事情:比如想要了解自己究竟患了什么病[www.369bang.com]?如果心智尚且清醒,他们可能会想象与亲人分离的情景;根据自己曾经的愿望,回顾一生,并进行自我评价;对于自己不熟悉的死亡过渡阶段感到好奇。一个人在临终时的表现,往往与他们以往解决问题的方式有关。
有些人可能会对死亡感到极度恐惧,以至于否认它的存在,甚至以一种傲慢的态度来面对它;而一个成熟的人,可能会回顾自己的一生,整理自己的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带着满足感离开这个世界。心理学家对人在临终时的心理过程进行了研究,并得出了一些普遍性的结论。
不愿接受现实[微信:yyds2488]。当一个人得知自己即将死亡时,通常的反应是感到震惊、头脑混乱,无法接受这个事实,陷入短暂的迷茫状态,随后开始封闭自己、避免与人交流,内心却异常复杂,充满痛苦。
变得易怒。渐渐地对周围的人产生敌意,甚至拒绝医生的治疗。
进行讨价还价。表面上看起来冷静克制,内心却对生命抱有强烈的渴望,“如果有可能,我一定会……”,并且会想尽办法,比如四处寻找民间的治疗秘方等。
沮丧。当得知健康无法换回,死亡不可避免时,万念俱灰,有人哭泣,有人内疚,有人想自杀。
接受。接受死亡的事实、不再妄想,感到疲乏和软弱,需要保持安宁,清醒期变短、次数减少,消极静默,通常在平静和无痛苦的状态离开人世。
国外曾报道过500例临终者的观察记录,其中除90例肉体上蒙受疼痛或某种痛苦,11例精神忧虑,2例有明显的恐惧症状,1例心理欣慰表现,以及1例有强烈自责感外,近90%的人都没有什么特别的迹象。可见,当一个人面临死亡,基本上都是从震惊到平静,从而安详地离开这个世界。
发明家爱迪生在临终前凝视窗外,轻轻地说“那里是非常美的”,就平静地死了;亨利格林(一代名医)在临死前最后的自我诊断——当他数完最后一次心跳时,说了声“停了”,平静地告别了人世。对于明智者而言,死亡并不神秘、并不可怕,只不过是生命现象和活动的停止而巳。死亡是一种个人体验,当生命逐渐迈进死亡的门槛时,除了家庭、社会支持的临终关怀外,更重要的是在于个人对于死亡的正确、睿智的认识和修养。
因此,老年人不应该回避对于死亡的认识和讨论。我们只有对未来事物充分地认知,才能不陷于盲目、混沌、畏惧。重要的是,在活着的时候,应该尽各种生命力量来抗衰老、延缓衰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坦然地走好这一步;在离开人世之前,我们应该先确立生存与死亡的意义,对死亡有思想准备、不回避,必要时对死亡做出决断,从容不迫。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哭着来到这个世界”,经过几十年的奋斗、努力后,枝展叶茂,如果最后能有尊严地、平静地“笑着闭幕”,那么,这一生才是真正圆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