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大健康
养生知识大全

中国古代长寿者擅善学习、善用脑[养生知识]

在中国古代,长寿的人往往擅长学习和有效地运用大脑。

孔子是第一个肯定并阐述“智者寿”这一观点的人。

根据《孔子家语》的记载,鲁哀公曾问孔子:“聪明的人长寿吗?”孔子回答说:“是的。”并对为什么聪明的人长寿进行了论证,他认为:“有智慧和仁德的人会自我节制,行为合乎道义,情绪顺应时宜,不损害本性,这样即使长寿,不是也很合理吗?”

《黄帝内经》对“智者寿”的原理进行了更深入的探讨,指出:“有智慧的人养生,要顺应四季变化以适应寒暑,调和喜怒以保持心态平和,调节阴阳以平衡刚柔。这样,就不会受到邪气的侵扰,从而长寿。”可见,有智慧的人能够全面养生,身体不受疾病困扰,因此能够健康长寿。

历代的思想家都提倡老年人应该多思考、多学习。例如,管子就主张“年老者应深思熟虑”。

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荀子(约公元前313年至约公元前238年)提出了“学习不可停止”的观点,即活到老学到老。

南北朝时期(420年至589年)的北齐学者、文学家颜之推(约531年至约591年)强调学习要“直到老也不厌倦”,并进一步指出学习的目的在于“践行道义以利益社会”,“修养自身以求进步”。

古代的养生学家将善于学习、善于用脑视为养生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明代的养生学家吕叔简说:“心要经常操练,身体要经常劳动。心越操练越敏锐,身体越劳动越强健。”

  清代养生学家曹慈山在《老老恒言》中也提倡“学不因老而废”,并指出:“心不可无所用,非必如枯木,如死灰。……唯专则虽用不劳,志定神凝故也。”说明专心致志地学习,思想高度集中,达到“志定神凝”,就收到入静意守丹田的效果。

  古人有养生诗说:“病亦不迎医,书卷养性命。”心神专一地读书学习,亦如“入静”,可以达到同样的目的。

  中国古代百岁老人中的“智者”,颇有成就的不乏其人。如唐代药王孙思邈,70岁时写了《千金要方》,100岁时著《千金翼方》。这两部不朽名著不但对中国传统医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而且影响远及朝鲜、日本和东南亚各国。

  唐代另一位百岁名医甄权,著有《脉经针方》、《明堂人形图》以及《药性本草》,对中国传统针灸学、药物学作出了贡献。他103岁时,唐太宗亲自到他家,询问养生之道,并给他以嘉奖。

  清代高要人谢启祚,90多岁仍刻苦攻读,95岁还参加科举考试。乾隆皇帝任命他为翰林院检讨,编修国史,102岁尚在人间。

  清朝钱塘人倪涛,笃志好学,百多岁仍著述不辍,著有《周易蛾术》、《六艺之一录》等。

  宋朝陕府鸡足山人薛道光,出家为道士,学识颇广,曾游长安,著有《悟真篇三注》、《复命谣》、《丹髓歌》等。死时114岁,对养生学作出了贡献。

  古代著名道家,堪称学识渊博的智者,所以百岁寿星极多,除了前面述及的,尚有在学术上成就卓越的百岁道长。[微信:yyds2488]

  如著《老子想尔注》的东汉“五斗米道”创始人张陵活了122岁。宋代陈搏著《无极图》、《太极图》,开宋代理学研究之先河,活了118岁[www.369bang.com]。南宋道教南宗派的开山祖师张伯端,著《悟真篇》,活了100岁。薛道光114岁,陈楠年逾百岁,他们在道学研究上都颇有建树。

中国古代长寿者擅善学习、善用脑

赞(0) 打赏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善世堂 » 中国古代长寿者擅善学习、善用脑[养生知识]

专业大健康养生知识大全-善世堂

赋予生命活力,探索大健康之旅!在养生天地里,每一刻都是自我呵护的时光。我们致力于带给你前沿的健康资讯,专业的养生指导,让每一天都充满生机与希望。

养生知识微信咨询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非常感谢你的打赏,我们将继续提供更多优质内容,让我们一起创建更加美好的网络世界!

支付宝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首页
微信yyds2488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