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免六个因素干扰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
有些孩子虽然聪明,但过早成熟,他们不会将所有事情都告诉父母,而是选择将心事一点一滴地藏在心底。直到有一天,这些积压的情绪达到临界点,就会一次性爆发出来。因此,从小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是父母的责任。那么,有哪些因素可能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呢?让我们一起探讨。
1. 家庭氛围不和谐,父母频繁争执
家庭成员之间的和谐关系是孩子心理健康的关键。对孩子来说,父母就是他们的整个世界,是他们模仿的对象。如果孩子经常目睹父母的冲突,他们可能会感到极度的不安和恐惧,这会在他们的心灵中留下阴影。从这个角度来看,父母给予孩子最好的礼物就是幸福的婚姻,这直接关系到孩子安全感的建立,以及他们的社会化和人际关系的发展。
2. 母亲缺乏安全感,情绪波动大
母亲是孩子最亲近的人,如果母亲经常感到恐惧和忧虑,情绪多变,这将对孩子的行为和生活态度产生直接影响。只有当母亲自身拥有足够的安全感和自我价值感时,她才不会经常感到焦虑。自信、稳定、成熟和理智的养育态度不仅能减少母亲的内心负担,还能给孩子带来安全和平和的状态。
3. 孩子的心理需求未得到满足
在日常生活中,孩子没有获得行动上的自由、独立以及情绪的正常表达。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成年人往往忽视了孩子的需求和愿望,孩子只能按照成年人的指示和情绪来行动。孩子想去的地方和想玩的东西经常被禁止,比如“太脏了”、“太危险了”等。当成年人高兴时,他们会不顾孩子的意愿,拥抱和亲吻他们;不高兴时,他们可能会因为孩子的话多而嫌弃他们,不愿意理会。有时,他们还会用“不听话就不要你了”等威胁的话来吓唬孩子,或者用“许愿”来敷衍孩子。长期下去,这会削弱孩子探索新事物的动力,使他们失去自我,对成年人失去信任,并感到不安全[www.369bang.com]。
4、家庭对独生子女的溺爱,使孩子畏惧困难
家庭温柔的陷阱,特别是隔代疼,把孩子保护得太好,为孩子成长的每一步,准备好了“清道夫”、“铺路石”,剥夺了孩子面对困难的机会,使孩子胆小、畏惧困难,自然自身也失去了安全感。
5、家长的怕输心理和处处都要孩子争“第一”
家长常常对孩子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目标要求。总让自己的孩子与别的孩子进行比较。当孩子不如别人或出现问题的时候,家长会非常着急,抱怨的话、情绪化的行为就会出现。经常不去考虑孩子的感受与能力。
作为家长应当意识到,让孩子时时、处处争“第一”是不现实的,但是可以争“唯一”。——我就是我,我与众不同!因为差异就是资源、就是优势。同样是“棒”,但“你真棒”和“你最棒”在目标上却有本质的区别。应该了解分析孩子的特点,给予正确的评价和切实的目标,让孩子的能力以“山”字形发展。
6、孩子以自我为中心,只能听得表扬,听不得一点批评意见
孩子常常可以轻而易举地得到表扬,家长、幼儿园老师天天都是,“你真棒”,“你太聪明了!”等等,使孩子患了“表扬依赖症”,听不得一点反面意见,这样的孩子缺少抗挫折的体验和原动力,常常会很情绪化,缺少安全感。
孩子的心理健康要随时关注,而父母也要注意自己的行为,因为你们是最能直接影响到孩子心理健康的人。俗话说“有其父必有其子”,所以为了孩子的心理健康,不仅要教育孩子,还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和孩子所处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