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睡眠中排尿问题及其处理建议
睡眠中排尿,俗称尿床,是儿童在睡眠期间可能遇到的问题。当这种情况变得异常频繁时,它可能被视为一种疾病,不仅限于儿童,成年人也可能遇到类似问题。
目前,对于睡眠中排尿的界定还没有统一的标准。根据Culebras,A.(1996)的《睡眠障碍临床手册》,每周超过三次的夜间排尿被定义为尿床。这种现象在男孩中更为常见,随着年龄的增长,尿床的频率会逐渐降低,每年约有15%的儿童能够自然康复。到了6岁时,大约25%的男孩和15%的女孩仍然有尿床的问题。到了12岁时,这一比例下降至8%的男孩和4%的女孩。
根据ICD-10精神与行为障碍诊断标准:
– 儿童的年龄和智龄至少为5岁。
– 不自主或有意地在夜间排尿,7岁以下儿童每月至少两次,7岁以上儿童每月至少一次。
– 排除由癫痫发作、神经或泌尿系统疾病引起的排尿问题。
– 不存在其他精神障碍。
– 病程至少持续3个月。[369bang.com]
– 白天排尿正常,或伴有尿频、尿急或午睡时排尿。研究表明,大约三分之一的尿床儿童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反应迟钝、社会适应能力差、学习能力偏低及表达能力差等问题,他们的自尊心受到影响,可能会表现出自卑和孤僻,同时可能伴有四肢乏力、食欲不振等症状。
原发性尿床。
原发性尿床,也称为I型遗尿症、功能性遗尿症、无症状遗尿症或单纯性遗尿症,很难找到确切的原因。根据研究统计,这类尿床占大多数。仅在夜间发生,白天无症状,泌尿系统和神经系统功能正常。
临床数据显示,原发性尿床的儿童从5岁开始一直有尿床问题,且没有中断,且没有气质或心理方面的问题。需要注意的是,尿床可能是心理问题的结果,而不是心理问题导致尿床,这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不应混淆。神经发育的局部迟缓通常被认为是原发性尿床的主要原因。根据研究统计,原发性尿床约占尿床者总数的70%。
继发性尿床。
又称II型遗尿症、多症状性、复杂性、症状性尿床症、气质性尿床症。指有躯体疾病存在,并持续至成年期。
研究发现,继发性尿床患童曾有过6个月以上没有尿床的记录,随后又出现尿床的情形。除夜间尿床外,白天伴有其他症状。
可能有解剖上的异常、神经方面的缺损或后天的疾患。除气质性的疾患外,还有糖尿病、肾源性尿崩症抗、利尿激素的分泌减少或癫痫。另有一些论点认为,如膀胱太小、中枢神经尚来发育成熟导致泌尿括约肌的控制不完全、重复的泌尿道感染、膀胱颈的解剖性狭窄、输尿管或尿道狭窄等,都会引发白天或晚上尿床。继发性尿床约占尿床者总数的30%,继发性尿床及家族性尿床都被认为属于原发性尿床。
尿床患童除有身体疾病方面因素导致的尿床必须至专科医院就诊外,家长可对患童实施行为治疗。
晚间控制饮水或禁水,包括晚间进食以干食为主,不喝汤水。
睡前排尿要彻底,入睡后定时唤醒排尿,必要时使用闹钟唤醒,每3小时一次,使其形成一个“制约反应”(conditioningresponse),养成到时自行醒来排尿的习惯。
防止睡眠过深,减少白天过度疲劳,因白天活动过多、劳累,夜间睡眠就深,难以唤醒,易发生尿床;保持一定时间的午睡,不宜过长,否则午睡时也会尿床。儿童经过午睡后夜间睡眠浅,时间少,有利于醒来上厕所排尿。睡前饮用少许兴奋饮料,也可避免睡眠过深。
练习控制尿留置,患者白天尽量多喝水,使膀胱容量扩张,嘱其憋尿,直至不能忍受为止,观察他一次性排尿量是否增加,反复训练,可使膀胱容量加大,排尿间隔时间延长,最后得到痊愈。
点放训练。要求患童在白天排尿时,“开始排出一中断一再排出”,如此可加强外尿道括约肌和腹内肌控制能力,治疗尿床。
利用增强原理行为改变技术(principleofreinforcementbehavioralmodification)。用奖励方法,先确定一行为标准,如一周中尿床7次,要求患童开始注意接下来一周减少为6次或5次,就给他喜欢的东西作为奖励,再接下来一周减为4次或3次,给予更多的奖励,以此类推,直至不尿床为止,养成正常排尿行为习惯。
责任训练。让患童承担相关的责任。在不表露惩罚的情况下,让他参与洗、晒、收床单、衣物、被子等工作。让他产生一种责任感,而使大脑产生“制约反应”,抑制夜间尿床行为。
将上述方法综合运用,疗效较单一方法为佳。
心理治疗方面,多鼓励、关怀、安慰,少责难,不要讥笑、辱骂、责打,更不宜对外宣扬,消除自卑、疑虑,建立信心,减少紧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