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用药须知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各个器官功能逐渐衰退,这使得他们无法像中青年人那样承受常规的药物剂量,可能会产生显著的副作用,甚至危及生命。因此,老年人在使用药物时需要格外小心。
人的身体在成熟后,器官功能开始逐渐下降,首先是神经系统,随后是其他器官,到了60岁以后,这种衰退的速度会加快。
消化系统
老年人的胃肠道黏膜细胞数量减少,与年轻人的胃黏膜相比,老年人的黏膜萎缩,颜色苍白。这是因为40至60岁以后,供给胃肠系统的血液供应减少,类似于冠状动脉和脑动脉,肠系膜上、下动脉也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硬化,导致血管狭窄和局部供血不足。
供血不足会导致胃肠蠕动减慢,容易引起习惯性便秘。同时,由于消化液分泌减少,消化功能也会降低。
因此,老年人在服用药物时需要格外谨慎,许多药物的不良反应首先和最常见的是胃肠道反应,如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和腹泻等。特别是抗生素,容易引起腹泻。
肝脏
肝脏是人体重要的生化工厂,也是药物代谢的关键器官。所有进入体内的营养物质、药物和毒素都需要在肝脏中进行代谢和解毒[www.369bang.com]。
药物在体内的代谢主要通过肝脏中的P450酶系统进行,而老年人的这一系统活性下降,导致药物代谢减慢,半衰期延长,容易造成药物蓄积和中毒。
肾脏
肾脏是药物排泄的主要途径。健康老年人在60岁时,肾小球数量只有20岁时的半数,到了70至80岁时,肾小球数量只有20岁的三分之一。此外,毛细血管硬化,特别是高血压患者,血管硬化更为明显。
因此,老年人的肾功能比年轻人要差得多。90岁以上健康老人的尿素氮都在正常值以上,说明一般平静情况时肾脏负担已经很大,如果感染、体温升高,再用些对肾脏有一定毒性的药物,如抗生素等,就会导致肾功能急剧下降,甚至发生肾功能衰竭。
(1)少而精、准确就是说用药种类要少,一般情况下不要超过5种。
调查表明:同时使用5种以下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及不合理现象约为15%,若同时使用5种以上药物,则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及不合理现象约为15%,若同时使用5种以上药物,则不良反应及不合理现象约为15%,若同时使用5种以上药物,则不良反应及不合理现象就增加。
用药准确就是用药合理。很多老年人长期不间断地服用某种药,如硝酸甘油、消心痛、复方硝酸甘油等,实际上就不合理,这类药连服2周~3周就换药或停药,或至少每天保持12小时间歇。
(2)用药量要慎重
有些药年轻人服用没有什么不良反应,但老年后就可能会出现问题。这是因为做药代动力学试验是按45岁以下成年人的标准进行的。
因此,70岁~80岁的老年人用药应从常规用量的1/5开始,逐渐增加如1/4、1/3、1/2、2/3等。有一病人50岁时用心得安,每日40毫克,没有不良反应,到80岁时,仅用过去1/8的药量就出现了危险[微信:yyds2488]。
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很多,除了年龄之外,还有病理、生理、心理等个体差异。由此看出,老年人在用药上不要互相介绍经验。
(3)用药要按照人体的生理节律
如人的血压在一天当中呈现两峰两谷,这与工作和生活习惯有关。早上6时~7时起血压慢慢升高,10时~12时达到高峰,以后逐渐下降,14小时又逐渐上升,至16时~18时又达高峰,随后再次下降,0时~4时降至低谷。
由此看来,晚上至第二天凌晨人的血压较低,如果在晚上服用降压药就不合理,晚上血压本来就低,血管本身又因硬化而狭窄,再吃上降压药,血流就会不畅发生堵塞。堵塞在脑血管,导致偏瘫;堵塞在冠状动脉,就会出现心肌梗死。
这就是有些老年人往往在第二天早上醒后出现偏瘫或夜间出同心梗、猝死的重要原因。很多药都有其生理节律,如洋地黄、地高辛、胰岛素在早上4时~6时给药效果最好,别的时间给药效果差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