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每天应当适量饮水。
一个成年人的体重中大约有70%是水分,年纪越轻体内含水量越高:新生儿的体内含水量可达80%,而老年人的含水量则下降到50%左右。人体内的不同组织器官含水量不同,牙齿和骨骼含水量最低,分别只有10%和25%;脂肪含水量约为30%,肌肉含水量高达72%,而血浆中的水分含量最高,达到97%。人体内的水分一半存在于细胞内,另一半则分布在血浆、细胞间液以及各种体液中。当人体失水2%时,会感到口渴;失水5%时,会感到烦躁不安;失水10%时,会出现眼眶凹陷、皮肤弹性下降等明显脱水症状;失水15%时,会昏迷不醒;失水20%时,生命将受到威胁。通常认为,即使不进食,只喝水也能维持生命大约10天。2009年6月12日,贵州某地矿难中有3名幸存者仅靠喝水存活了25天,创造了奇迹。在汶川大地震中,人们都知道“黄金72小时”指的是在72小时内如果不喝水,生命将面临危险。
体内的营养物质和氧气的吸收、输送以及废物的排出都需要水的参与;体内各种生理活动,包括酶的活性,都需要在有水的条件下进行;关节、肌肉、消化道、呼吸道、眼球、内脏等活动都需要水的润滑;酸碱平衡、电解质平衡、体温调节等都需要水。[善世堂]
在24小时内,人体通过尿液排出大约1400毫升的水,呼吸过程中损失约400毫升,大便湿润时损失约100毫升,以及体表水蒸发约600毫升。当气温高于291℃或活动量较大时,人体会开始明显出汗,有人调查显示,在重体力或剧烈活动时,每小时的出汗量最高可达1000毫升。根据这些消耗量的计算,每个人每天通常需要摄入2500毫升的水,其中大约1000毫升来自各种食物和水果,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分解时会生成约300毫升的代谢水,因此每个人每天还需要额外喝下1000至1200毫升的水。
每个人摄入和排出的水量通常处于动态平衡状态。当一般人感到口渴时,身体可能已经失水2%,而老年人对失水的口渴反应不太敏感,因此一旦感到口渴,实际上体内可能已经缺水更多,这可能会对代谢产生影响[www.369bang.com]。因此,不论年龄大小,尤其是老年人,不应等到口渴时才想起喝水,更不应等到非常口渴时才喝水。为了保持健康,建议应该少量多次饮水,不断补充体内所需水分,以维持良好的新陈代谢和正常的生理功能。出汗较多时应多喝水,这对老年人来说尤为重要。
睡前2小时喝一杯水,可以预先补充夜间流失的水分,减少因血液黏稠度增加而引发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早晨起床后喝一杯水,可以弥补夜间流失的水分,这对于老年人,特别是患有动脉硬化、高血脂、血液黏稠度高、高血压的老年人来说尤为重要。
每次不要喝太多的水,老人以200毫升左右为好。如果口很渴,可以隔15分钟后再喝上述的量。须知道的是人体对水的摄入量也不是越多越好,因为人体的细胞膜是半透膜,水分子可以自由渗透,如果短时间内摄入大量的水,会使血液和细胞间质液被稀释,因渗透压降低,水分子就会渗透到细胞内,导致细胞肿胀,出现水中毒症状。人的脑细胞对此敏感,脑细胞在水中毒时会因肿胀而使颅内压增高,出现头痛、疲乏、呕吐、视力模糊、呼吸及心率减慢等症状,严重的可致抽搐、昏迷,其至死亡。对于肾脏、心脏功能不全者,要限制进水量,否则会使有病的器官不堪重负,加重原有的病情。
饭前半小时不要大量喝水,以免稀释了胃液,影响正常的消化功能,而饭前一小时喝100~150毫升水有利于消化液的分泌。
大量出汗不要喝大量冷饮,以喝淡盐水或温开水为好。
如果是喝自来水,应烧开,并只能烧开一次,不能反复多次加热,否则会因多次烧开而造成自来水中的重金属被不断浓缩。烧开后冷却不久的水,水中气体最少,水分子间连接最少,与人体细胞的亲和力最强,喝这样的水最冇利于健康。烧开的水放在室温下3天,亚硝酸盐增加到0.9毫克/升,这种水输氧的能力大大降低,还有潜在的致癌作用,所以喝凉开水也应该是“新鲜”的。
最好喝经过药用炭(活性炭)等净化处理过的水,以去除其中的有害有机化合物和重金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