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生活,我掌控
一次,美国哈佛大学的校长访问北京大学时,分享了一段亲身经历。
有一年,这位校长请了三个月的假期,然后告诉家人不要询问他的去向,他每周都会打电话报平安。
他独自一人前往美国南部的乡村,尝试体验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他在农场工作,在餐馆洗碗[善世堂]。
在农场工作时,他也会背着老板抽烟,或者和工友私下交谈,这些都给他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快乐。
最有趣的是,他在一家餐馆找到一份洗碗的工作,几个小时后,老板叫他过来结算。老板对他说:“可怜的老头,你洗碗的速度太慢了,你被解雇了。”
三个月后,当校长回到原来的生活时,他发现曾经熟悉的事物都变得新鲜有趣,就像孩子眼中的世界,一切都很新奇有趣。
我们这一代人,都是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成长的。年轻时经历了苦难,工作后又投入到革命化的工作环境中,习惯了服从领导、听从安排,然后结婚成家,成为父母,孩子成了我们生活的中心,我们处于上有老、下有小的中间位置,既要工作养家,又要尽忠尽孝。似乎我们这一代人从未有机会为自己考虑。现在,我们可能连掌握自己生活的想法都没有了,我们似乎已经失去了自我[www.369bang.com]。
随着时间的变迁,子女们大多都已成家,父母也都年过百年。退休让我们重新拥有了真正属于自己的时间和空间。本来可以好好计划一下我们自己真正的生活,享受一下自由自在的快乐,但是因为我们已经习惯了听从环境和压力的驱使,反而现在感觉无所事事,生活无望了。
其实,自己掌握自己的人生也是一种能力,它不是天生俱来的,也不是始终不变的,这种能力也必须要通过不断地学习和锻炼,才能获得,才能运用得更好。
我们必须从现在起,树立起一种“为自己而活”的思想观念,让我们活得更加自我,身心更健康。
生活中,有一些人情愿放弃极为可观的收入,提前辞去肩任的要职,因为他们认为,此生要给自己留一点时间,做些自己想做的事。其实,如今好多年轻人经常会抱怨说,由于社会竞争激烈,工作压力太大,他们都考虑过早点退休过真正属于自己的生活。可见他们对退休有着与我们截然不同的思想观念。难道真像有人所说,计划经济把我们都变成了别人的“附庸”,失去了自主生活的愿望和享受生活快乐的天性吗?
其实一个人退休后,最大的失落来自于生活目标的消逝。多数人退休后,无所事事、百无聊赖,成了有人戏称的“等吃、等睡、等死”的三等公民。那么,我们追求健康长寿又有什么意义呢? “活着”不等于“生活”,雨果在82岁高龄时说:“什么也不做,这就是老年人的灾难。”算算吧,从退休到完全衰老,我们还有几十年的光阴,这是最成熟和最智慧的人生阶段,也是足够让一个婴儿成为有才之士的时间!怎能全都用来“养老”和“赋闲” ?
当我们“惜物成性”,把牙膏管里的最后一丁点儿牙膏挤干榨净,把单面有字的纸攒起来再用时,却任凭人生最宝贵的时光白白流淌。这种“挥霍”实在不可思议又愚不可及。
因此在退休后,我们一定要尽快完成角色转换,认真“盘点”一下自己的“资源”,不妨制定三个“五年计划”,树立一个清晰明确的近期和长期目标[369bang.com]。或应聘返聘到合适的单位,或自己着手开办公司,或强化并提高某一项专长使之终成气候,或在各类学术领域和社会公益志愿活动中一展抱负。许多人过去长期困在“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工作岗位,那么现在我们就必须真正为自己做一次主,努力实现自己的心愿。
从现在起,我们应该做自己命运的主人,重新找回自我,真正掌握自己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