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教导宝宝学会耐心等待?
许多一岁以下的宝宝倾向于通过哭泣来吸引妈妈的注意,他们可能在等待喂奶或被抱时变得不耐烦,发出“嗯嗯唔唔”的声音来表达不满。如果妈妈总是立即满足宝宝的需求,宝宝可能会形成这样的认知:妈妈非常爱我,我的任何要求都会得到满足,只要我哭闹,妈妈就会匆忙赶来满足我。
一岁以下的宝宝情绪往往比较冲动,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的性格天生如此,宝宝的性格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父母的教育方式。通过延迟满足宝宝的需求,可以有效锻炼宝宝的耐心和脾气。
建议妈妈们在宝宝召唤时给予积极的回应,但不必立即满足一岁以下宝宝的需求。当宝宝用哭声呼唤喂奶或拥抱时,妈妈可以温和地回应:“妈咪很快就来。”然后,从容地走到宝宝身边,俯身温柔地注视宝宝一会儿,并拿着奶瓶与宝宝进行简短的交流:“你真是个可爱的乖宝宝!”这样的互动可以延迟几秒钟,有助于培养宝宝的耐心,同时短时间的哭泣也有助于锻炼宝宝的肺活量。这是积极回应宝宝需求的有效方法。
一岁以后,会走路的宝宝活动范围大大拓宽,随着“疆域”的扩大,他们有了更高的需求,看到什么想拿什么,得不到的就大声喊叫,已经开始显得很执拗,很有“主意”。比如不让他看电视,他就气得两手拍电视嚷嚷,或者干脆躺在地上耍赖哭,想要的玩具一定要拿到手才会破涕为笑[微信:yyds2488]。
这个期间的宝宝要让他们在等待中得到补偿。不能给看电视,可以用别的玩具转移注意力,或者带宝宝出去呼吸一下新鲜空气,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一会儿;如果极为想要新的玩具,妈妈可以把宝宝抱离玩具柜台,接下来妈妈要紧紧抱着宝宝,并且静静地亲吻他几下,让宝宝激烈的情绪得以平静。
宝宝到了两三岁,应该是很多事情都争着抢着自己做,但也有些事情他们想让妈妈做,如果出去玩儿走累了,他们会要求被抱着回家;吃着饭时,他会提出坐在妈妈腿上并且要妈妈喂着才肯吃[369bang.com]。
妈妈对长大了一些的“宝贝”的心理需求要及时觉察,注重对他们的尊重,同时以变通的方式满足一些他们的需求。比如如果走累了,你可以耐心提出,让宝宝在路边蹲一会儿,甚至可以靠坐在你的脚边;如果吃饭时想让妈妈抱着吃,妈妈不妨放下碗筷,直接转过身来,让宝宝还是坐在原位,妈妈去静静拥抱宝宝一会儿,然后手拍拍宝宝的后背说,我们接着吃饭吧,你自己吃,妈妈看着你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