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对我们的呼唤总是置之不理
尊敬的老师,我想向您请教一个问题。我的儿子即将四岁,每当我和他爸爸试图与他沟通,询问他想要吃什么、穿哪双鞋,或者询问他在幼儿园的一天,他总是显得漠不关心。我们重复多次后,有时能得到回应,有时则是一片沉默。然而,当他玩耍时,他又显得非常活泼。我们平时也很关心他,经常与他交流,但他总是对我们的话充耳不闻。有时,我们叫他多少遍,他都不理睬。比如,我们叫他去洗手吃饭,他总是沉迷于手头的玩具或其他事物。他爸爸很容易生气,有时甚至会动手打他。每次叫他几遍后,如果他没有反应,他爸爸就会说:“我在跟你说话呢,你没听见吗?你再不过来我就过去了。”如果孩子还是不动,他爸爸可能会踢翻孩子正在玩的玩具,或者拉扯正在看动画片的孩子,甚至大声吼叫,有时甚至会打孩子。听到孩子尖锐而委屈的哭声,我感到非常难过。我不愿意用这种方式对待他,但每天晚上叫他关电视、收拾玩具、洗脸刷牙都成了难题。我叫他一声,他没有反应;过一会儿再叫,他还是不理;过了几分钟,我连续叫他几声,他才会动一下,但一旦没有声音,他又会回到原来的位置。我只好走到他面前,催促他快点,但他还是盯着电视或手上的玩具,无论我说好话还是坏话,他都不为所动。当我快要失去耐心时,我只能采取最后的手段:强行关掉电视或强行拉他离开。这让他感到不满,有时还会责怪我:“妈妈,你干吗呀,你真讨厌!”我气得对他说:“你才讨厌呢,我叫你多少声了?我叫你多少声了?你都不理我,软的不行非得让我来硬的!”每天我都感到束手无策,请您给我一些建议,谢谢!
这位母亲的描述反映了一个普遍现象,即在幼儿阶段,孩子的行为往往由兴趣主导。他们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会非常投入,持续时间也很长;而对于不感兴趣的事情,则往往不予理睬。尤其是内向的孩子,他们很容易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很难迅速从虚拟世界中抽离出来。此外,幼儿的神经系统正在发育,游戏活动区域兴奋,食物神经中枢被抑制,加上消化吸收能力较弱,因此孩子可能暂时没有进食的需求。因此,当父母要求孩子吃饭、刷牙、睡觉时,孩子可能没有反应,因为他们对这些事情不感兴趣。
此外,在三四岁的孩子正处于自我中心期,他们只关注自己的需求,能够有效注意到的范围还很狭窄。当他们全神贯注地投入游戏时,对于父母的要求可能没有反应,因为他们还没有建立起响应父母呼唤、遵守环境要求的规则的习惯,也没有积累起相关的丰富经验。他们听到父母的呼唤,可能知道父母想要他们做什么,但并没有意识到父母已经快要失去耐心,直到最后父母真的生气了,他们才会感到迷茫和无辜。到了五六岁之后,孩子与环境的响应意识、习惯以及经验将会增长,自主灵活性也会相应增强,孩子能够在沉迷于游戏的同时,做出相应的回应及行为上的调整。而且,随着经验的积累,孩子也会学会更多的逻辑:如果自己配合父母,就能避免惩罚。
有些父母在叫了孩子多次没有回应时,会更大声地叫喊,甚至愤怒地责怪孩子:“你没听见我在叫你吗?”或者“你装作没听见还是真的没听见啊?”然而,三四岁的孩子其实听得非常清楚,他们知道父母在叫他,也知道父母想要他做什么,但他们不想做,所以选择了忽视。如果父母强行将他们从兴奋状态中拉出来,孩子会感到沮丧,最终哭泣。
如果孩子在屋里转来转去还没有沉浸在某一个活动中时,父母这时恰好提议一起出门去小公园玩儿童设施,甚至带他去买新玩具,去动物园等地方,他一下子就能会意,并且马上采取行动。这种情况父母只需一提议,不需要再叫第二遍。
许多父母都没有意识到这样一个重大问题:我们叫孩子许多声他都不理我们的时候,是孩子听不见我们的话,还是我们没有懂孩子的“心里话”?父母嘴上是叫孩子了,心里在呼唤吗?如果是在心里呼唤了,是焦急地呼唤的,还是充满了坚定的意志在与孩子进行心理联络?真正思想上有尝试并理论联系实践的父母,他们之所以能和孩子相处得非常融洽,心意相应,就是因为在叫孩子之前,用心良苦、心思缜密的父母们已经预计到了可能发生的一切,并且已经提前在心里规划好了发生什么情况,他们会如何应对,每一个场景并不止一个应对的方案,与孩子交流就像下棋一样成竹在胸。所以,当他们第一声呼唤的时候,就带着一种深度宁静的影响力,孩子用直觉就能判断出父母的指令是不可违背的,他再往后磨,也不可能控制住父母的情绪,更不可能改变父母的意志。何况,接下来,父母每一步都盯得很紧,态度上又很柔和,孩子根本不可能放纵和任性。
而那些“没辙”的父母,孩子的尊严总是被侵犯,乐趣总是被“剥夺”,他为什么还是屡次三番地不改呢?也是因为父母每次呼叫他的时候,父母表现得或是柔软无力,过于随和,或随意高声,严阵以待,脾气又暴躁又没有自控力,自己跟自己一边说一边拱火发很大的脾气,而不是对孩子表示出那种最能打动孩子的镇定与诚恳的态度。这样,父母再想要梳理孩子的情绪、驾驭孩子的意志,平稳地控制整个局面根本不可能。
建议父母在想要叫孩子第一声之前,就多想几步,哪怕多想一步也好,如果全过程从头至尾都想过就最好了,因为父母已经有了自己叫孩子孩子不理睬的经验。然后,在孩子埋头玩游戏的时候,父母走到孩子面前,记住,是与孩子面对面,看着眼睛,不是在三米开外,更不是从厨房隔着客厅向卧室喊话[善世堂]。在饭菜还没有完全做好时,父母就面对着孩子认真诚恳地说:宝贝,咱们该吃饭了,你在玩游戏吗?噢,是的,那么妈妈跟你商量一下,我一会儿再提醒你一下就收了,然后跟我洗手去吃饭,记住了吗?好,真是个好孩子。过一会儿,妈妈再来提醒一遍,如果这时候孩子还是不肯,妈妈就要和孩子规定:五分钟后,是最后一次。让孩子看着妈妈的眼睛,你深深地点点头,然后就走开。五分钟后,最后一次的时间到了,妈妈仍然态度温和,但非常坚定,孩子很满意也感谢妈妈对他的一再宽容,这时候他也没有继续赖下去的勇气了,最终会遵守规则,放下手里的东西。
叫孩子第一声、和孩子商量时一定要看着孩子的眼睛,缓慢地诚恳地对孩子讲话,这样的方式能深入孩子的心,而且最好是在吃饭前提前一会儿和孩子协商结束游戏,这样孩子就能与父母同步行动。一定不要等饭端上来再去招呼孩子,那样饭菜越来越凉,父母心里也会越来越焦急。晚上八点左右就开始进入晚上入睡前的提醒与准备,不要等到九点半了,孩子不肯睡,父母的心态就更不稳定了,孩子也更听不进父母的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