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的生活习惯能够提升心情的愉悦度。
人们在日常的作息中会形成一定的行为模式,这些习惯往往从幼年时期开始,在适应家庭和社会环境的过程中逐渐养成,并与生活环境和社会文化习惯相协调。
一旦日常生活中的行为习惯形成,它们通常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如果需要改变这些习惯,往往需要一个心理上的适应过程,有时甚至会引起适应困难,导致心理上的困扰。对于心理适应能力较弱的人来说,这种情况尤为明显。
然而,有时候这些行为习惯也需要做出改变。例如,当生活环境发生显著变化,或者个人的身体健康或心理状态出现重大改变时,日常的作息习惯也需要相应调整。
此外,每个人从小养成的生活习惯并不一定都符合健康的要求。当这些习惯对健康产生明显的不利影响时,即使生活环境没有变化,也应该调整生活习惯,以维护身心健康。
以睡眠习惯为例,早睡早起是人类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一种生物节律,它反映了人类活动与自然界的日出日落规律高度一致。这种一致性是基于人体生理活动早晚变化的。
早晨时,体温、脉搏、血压等生理指标都处于较低水平,随着太阳的升起逐渐升高,中午前后达到一天中的最高点,随后随着日落而下降,深夜熟睡时降至最低点[微信:yyds2488]。
人的心理能力和这些心理变化是密切相联的。当人的生活起居作息时间与这种以昼夜为周期、周而复始的生物节律相一致时,人的生理活动不受干扰,反映在心理上表现为心境宁静愉快,情绪饱满,自我感觉良好,工作精力旺盛。
如果生活起居不规律,或与生物节律不协调一致,就会感到心烦意乱,情绪低落,甚至头晕、发困,工作效率下降。
通常人们把每天的活动时间,按昼行夜止节律进行的人称为“百灵鸟型”,而把生活规律昼夜倒置的人称做“猫头鹰型”。“猫头鹰型”的生理变化也有昼夜倒置现象,这是夜间生活对人体生物节律干扰的结果。这种昼夜颠倒的习惯与大多数社会成员或机构的作息时间不合拍,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处于心理不协调状态,因而不利于身心健康。除非工作中有特殊需要,否则应该改变这种把黑夜当白天、把白天当黑夜的不良生活起居习惯。
与睡眠一样,进食、排便也应有规律[www.369bang.com]。胃肠道的分泌消化液、蠕动等消化办能都呈现一定的节律性。饮食不规律,不仅妨碍正常消化功能,也影响人的心理状态。
食欲不振或常常因便秘苦恼的人,总是自我感觉不佳,因而很难有饱满的情绪。便秘的人容易发脾气也是一种常见的现象。饮食不规律则容易引起消化F良、食欲下降、便秘等消化道症状。
生活起居应该有良好的习惯,但并不是说吃饭、睡觉都要按分秒进行,不能有一点灵活性。在正常就餐时间大致固定的情况下,饿了可以适当提前进食,缺乏食欲则推迟一些进食。因为没有食欲时勉强进食,消化液不能旺盛分泌,会影响消化吸收,便会感到上腹饱胀不适,甚至出现消化不良。反映在心理上,就表现出心境不佳,情绪低落,缺乏活力。睡眠也是一样,困倦时可以提前些睡;如果到了睡眠时间还毫无睡意,则不必勉强上床,而可以从事一些不费思索的活动,等有睡意时再睡。
如果没有确切的环境因素改变,也不是有意识地要改变自己的生活习惯以适应某种需要,在这种情况下,中老年人的日常起居行为如果发生比较明显的改变时,应该对心理健康状态进行必要的检查,以警惕某些精神疾患的早期症状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