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突然说话结巴了
我的女儿现在三岁半。她很早就开始学说话,九个月大时就会叫妈妈,一岁以后说话非常清晰,思路流畅。但是最近,她每次说话时,第一个字总是不自觉地重复多次才能继续说下一个字,特别是“我”字,每次说“我”都会结巴。如果让她背诵唐诗、儿歌或唱歌,她就不会结巴。
我们感到非常困惑和着急,于是带她去看儿科医生。医生温柔地和她交谈时,她的回答都很正常。在儿童游乐场玩耍时,她也特别开心,说话口吃的情况几乎没有了。但是一回到家,当我让她收拾玩具或复述故事时,她说话又变得像挤牙膏一样,半天才说出几个词。
有时,女儿自己说不好时还会生气,气得脸通红。孩子为什么会口吃?我女儿的舅舅有些结巴,他很喜欢逗我女儿,会不会是她受了他的影响?还是她在幼儿园跟其他小朋友学的结巴,或者老师批评她了?
最近,我和我的伴侣因为家庭琐事和教育孩子的问题发生了争执,有时当着孩子的面吵架。我不确定这是否导致了孩子的紧张。我担心孩子可能有语言障碍,更担心她可能有心理障碍或其他我没注意到的问题。请您多指导!
过去说话流利的幼儿,总会在某个阶段突然开始说话结巴,即人们通常所说的“口吃”现象。这种行为在幼儿期间很常见,通常发生在三岁到四岁半左右。造成突然口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父母需要综合考虑,找到原因并加以矫正。
通常来说,三四岁的孩子突然结巴的主要原因是发育和成长的不平衡。这个时期,孩子的感知经验和学习到的知识越来越多,情感越来越丰富,大脑思维能力发展较快,而口头语言技能的发展相对较慢,思维与语言不同步。
这时,幼儿想用最准确、最到位的词句、语法和语气来表达自己愈加丰富多彩的感受和思绪,但发现找不到最恰当的表达方式。他们难以用语言表达内在深刻而复杂的生命体验,在“寻找最合适词汇”的过程中就会出现口吃。
因此,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思维的迅速发展,口吃现象会逐渐减少并最终消失,父母不必过分担心。
无意间的模仿也是口吃的重要因素之一。幼儿的模仿学习能力很强,如果身边有口吃的家人或班上有口吃的小朋友,孩子可能会认为这样说话很奇特很好玩,学久了就形成了习惯,再想改就困难了。
口吃的“传染性”很强,孩子很容易受到感染,学着结巴着说话。父母听到原来说话很流利的孩子讲出结巴的话,就注意他发音,或让他想好了再说,反而给孩子造成压力,结巴就更厉害了。此外,家庭整体的氛围也会影响孩子的语言表达,如果家庭气氛紧张,孩子感到不安,也会出现口吃。
口吃是一种幼儿常见的现象,虽然不太严重,但是也影响孩子和外界的沟通。有时候一句话说半天,说的人痛苦,听的人难受,家长也很着急,无形中影响了孩子的自信。
孩子出现了口吃,父母一定要注意抓住适当的时机,加以示范和纠正。
当父母发现孩子模仿口吃的人说话并以此为乐时,一定要及时纠正孩子的模仿行为,告诉孩子那是不文明的行为,那样说话爸爸妈妈和小朋友并不觉得好听,并做出正确发音的示范让孩子模仿正常的发音和说话习惯。在这一点上不能疏忽大意,如果不在意孩子的随便模仿,时间久了,形成了口吃的习惯再来纠正就比较困难了,所以一定要在孩子刚开始模仿时便进行纠正。
父母一定不要因为孩子平时说话时出现一些口吃的症状便严厉批评、大声训斥孩子,并急于矫正,要求孩子立刻“再大声说一遍!说清楚一点!”父母也不能对孩子说“想好了你再说”。孩子感到父母的压力,就更不敢说了,这样做反而会适得其反,口吃可能更加严重。父母和家里的亲人更不要觉得孩子的结巴很好笑,总学孩子结巴的样子说话,孩子很可能会以为大人在嘲笑他,还会出现自卑心理。父母发现他们点滴的进步,要及时给予鼓励,给予积极的正面强化。
父母在跟孩子说话时,自己不能急躁,尽量缓慢些,用平等的语气与孩子交流。必要时,爸爸妈妈可以用一句完整的话重复孩子表达的意思,这样做既表示理解,也是在教给孩子怎样正确地表达,千万不要让孩子像改错似的自己重复,这样会造成孩子内心紧张而加重口吃。
口吃的幼儿大都对发音感到困难,如果发音过急过重,往往就卡住了,所以,诱导孩子对字的发音很重要。父母可以先轻轻地发出字的声母,然后与韵母拼合,拼出字音,再漫慢地向第二个字音滑动,这是矫正口吃较好的一个方法。
父母也可以教孩子朗诵歌谣、诗词和唱歌,一般的歌曲本身往往有拖长音的字、重复的字,比较适合孩子,唱熟了以后,父母再像说诗词那样说歌词,使说的任务减少大半,对他来说就容易些。比如: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我问燕子你为啥来,燕子说,这里的春天最美丽。
父母要注意营造家庭和谐的气氛,加深对生活的理解,用心体会家庭成员的内心感受,这样就能使孩子想要表达的深刻而丰富的情感在内心中得以化解,无须更复杂的语言来修饰,亲子之间息息相通,心心相印,从而培养孩子更健康的性格[369bang.com]。父母恩爱,个性成熟,心灵开放,孩子就会开朗、大胆、自信,这种情况下,孩子即便一时口吃,因为其注意力不集中在内心不良的感受上,一般能较快地得到改善。相反,本来就很敏感、急躁或退缩的孩子,可能会因父母的心智不成熟或夫妻之间的不和而演变为长期口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