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外孙四岁,非常聪明可爱,但脾气却很大。每当我说他磨蹭或是不讲卫生时,他就会打我,事后虽然会道歉说不再打,但下次还是一样。我们总是耐心地跟他讲道理,比如他妈妈提醒他喝水,他就像没听见一样继续玩,得说上好几遍。妈妈语气稍微重一点,他就开始哭闹,然后会扔玩具、打翻水杯,好像在报复我们。家里四个大人都在尽量迁就他,但越是这样,他的脾气就越大。现在,只要稍有不顺心,他就会大哭大叫,甚至躺在地上打滚。我不知道其他孩子在家是不是也这样?平时主要由我照顾他,他爸妈说是我宠坏的,我也不想让他脾气这么大,虽然他打我没什么,但我看到他发脾气时真的很心疼。他明明能讲道理,但一到发脾气的时候就像变了个人,我真不知道该怎么办。请问,对于这种容易发脾气的幼儿,我应该如何教育呢?
幼儿爱发脾气是一种自然而不成熟的心理状态,与他们的身心发展水平较低有关,也与成人的态度和教育方法有关。如果父母平时没有有效地教育和纠正这种行为,孩子可能会无节制地发展这种行为,将其作为要挟父母、满足自己需求的一种手段。长期下去,这不仅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还可能导致不良个性的形成,并影响其社会交往能力。
通常,孩子在身体不适时,如生病、疲倦或疲劳时,更容易发脾气,这与成年人相似,只是成年人更懂得忍耐和自我调控。此外,随着幼儿独立性和自我意识的增强,他们试图摆脱成人的帮助,自己独立做事。但由于经验和能力的不足,以及思维的刻板性和片面性,他们经常会感到受到限制而不自由,这种压抑的情绪需要释放,就表现为发脾气[www.369bang.com]。有经验的父母会根据孩子的身体状况和具体情境来感受和判断孩子的情绪状态,尽量避免孩子发脾气。
发脾气是孩子表达感受、处理问题的一种幼稚、原始而简单的方法。在孩子三四岁时,大脑发育相对更完善,自我控制能力增强,家长对待孩子发脾气时的态度尤为重要。有些家长在孩子哭闹时,会尽力哄劝,对孩子提出的要求也总是满足,过分迁就。尤其是妈妈和老人,更容易因为孩子的哭闹和乱扔东西而妥协,这会让孩子形成一种习惯,认为只有通过哭闹才能达到目的,从而将发脾气和胡闹作为对付大人的手段,久而久之就会养成乱发脾气的坏习惯。
还有的父母把孩子发脾气的问题看得很简单,认为就是孩子在任性,解决方法也简单,一个字“打”,有的父亲认为打一次能让他记一辈子。其实,打的结果更坏,孩子好像是怕疼,表面上屈服于惩罚的威力,但这种惩罚却让孩子体验到力量,为以后发脾气注入了更多的能量,也容易对父母产生敌视心理。
许多父母都认为孩子乱发脾气是没有听懂大人的话,如果听懂了就不会乱发脾气,但幼儿期不是听懂话的年龄阶段,大道理他们都能背下来,但他们在上火流鼻血时,舌面上仍然会出现对巧克力糖果的渴望。在他们知道栏杆上细菌多时,仍然渴望自己的手指尖得到触摸的感觉,而且,他们体会到的父母情绪越焦躁,就会越不安。
在孩子有不合理的需求又不能得到满足而发脾气的时候,建议家长可以和孩子讲一次道理,然后就保持沉默,不予理睬,专心于其他事情,让他知道发脾气、不讲道理是行不通的,是无效的。在孩子大哭着提出要求和抱怨的时候,父母可以温和地看着他的眼睛镇定地告诉他:“什么时候你能安静下来,我才跟你讲话。”渐渐地孩子会由大哭变小哭,由闭眼哭叫到睁眼看父母的反应,他的注意力也就会转移到父母身上来,静静地观察父母做事情,渐渐忘记了撒泼。当幼儿贪玩受到打扰而心情焦躁、乱发脾气时,成人可以当时就指出他的错误:不守规矩还乱发脾气,然后在一段时间内不理睬他。
幼儿大发脾气时,家长一定不要采取强硬态度,非要把幼儿制服,这种做法如同火上加油,幼儿的脾气会更大。成人应该态度冷静,方法灵活,有时要适当给孩子留点面子,找个台阶,让他自己下。如果孩子爱发脾气是由家长的溺爱和迁就造成的,家长就要注意严格要求孩子,不能有求必应。
调教孩子的脾气是一个潜移默化、细水长流的过程,等孩子情绪稳定以后,家长一定要告诉他那样做不好,并说明为什么不好,这样孩子就容易接受了。